臺灣美術季刊
首頁>臺灣美術
臺灣美術季刊資料

52 期
2003年4月
生物遺傳藝術的美學與創造
蔡子瑋
  時序邁入21世紀,科技機械發展臻於成熟,科學研究重心轉移至物種的起源、延續及改造,科學研究影響生活的文化,原來只有專業研究人士才熟悉的基因、DNA等遺傳訊息,透過媒體傳播,成為輿論關心的議題。顯微技術創造了「肉眼看不見」的影像世界;遺傳基因工程解開了生物遺傳訊息的密碼之謎 ,也使藝術的思維方式產生改變。全世界許多重要的研究及研討會對生物遺傳藝術相關議題進行討論,也有許多重要的展覽,例如在紐約所展示的Paradise Now、Suzanne Anker的 Gene Culture展覽、George Gessert 和David Stairs在密西根的Art+Bio展覽、遺傳藝術Genetic Art等。在1993年Ars Electronaca的研討會中就特別針對虛擬生物作討論,認為人工智慧、基因工程及長生不老的研究影響了創作往新的方向發展,並定義生物遺傳藝術、複製、機械人等,都稱為是遺傳藝術(Genetic Art);有些藝術作品以生物演化為創作的主題,有些藝術作品受到遺傳學知識直接或間接的影響,呈現出不同的思考及再現方式,都是生物遺傳藝術所研究的範圍。
  科技和藝術的大結合,被視為專門科學走向大眾的一種最成功的方法,它不僅是藝術與科學家的創作,也是和參觀民眾之間的互動。透過電腦、資訊及科技,科技藝術可實踐生物演化、生長,產生更多形式的創作思考;對遺傳組織的認識,影響創作的美學構成方式。本文基於科學與藝術的關係,以遺傳科學對藝術創造思考的影響,及其所帶來的美學形式進行探討。
文字全文瀏覽 :
原刊頁面瀏覽 :